現階段,各地城市社區健康養老服務機構已越來越多,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城市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需求。但據調查了解,農村健康養老服務還有待完善。
其實,農村老年人更需要健康養老服務,更應讓醫養融合“平民化”“農村化”。這是因為,一是相當一部分子女在外打工,無暇照顧老年人;二是不少農村老年人罹患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支氣管哮喘等慢性疾病以及老年心理疾患,亟需診治,實施規范健康管理。
時下,各地相當一部分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還沒有很好地開發、利用農村老年人醫療衛生保健資源。主要表現在:一是有些地區沒有明確專門醫護人員、生活護理人員,也沒有開設專門老年病區收治老年人,負責提供老年人一日三餐,并專門聘請護工照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二是對轄區內養老福利機構關愛不夠,不能定期安排醫護人員到養老福利機構為老年人義診、健康講座、健康檢查。三是對轄區內居家老年人,特別是有病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上門健康服務不到位。
近年來,一些地方也在積極探索醫養結合工作,推進養老院和鄉鎮衛生院“兩院合一”,通過合理配置民生資源,探索醫療康護與養老深度融合、“互聯網﹢健康養老”,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一是在醫養康護一體方面,探索“兩院一體”的新型醫養結合模式,由敬老院和衛生院組成聯合體,實行醫療機構托管敬老院,整合衛生、民政、慈善、醫保、企業等多方面資源,實現醫療、養老、康復、護理無縫對接。衛生院醫養中心內部區域設置上突出功能分區,設有治療區、護理區、康復區、安寧療護區,對不同身體狀況的老年人實現分區管理,疾病加重時轉入治療區,病情穩定后又可轉入康養區。
二是在互聯網助力養老方面,面對不少農村老年人青睞居家養老狀況,充分利用“互聯網﹢健康養老”手段,由政府搭建智慧健康養老云平臺,配備智慧隨訪箱,打通居家養老的“最后一公里”。老年人在家通過智能手環、智能手表、遠程心電監測設備、智能血壓監測儀、床頭一鍵呼叫器等智能終端,可享受緊急救援、健康監測、健康管理、生活照料、遠程訪問、上門診療等服務。
三是在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一些地方建成多處口袋公園、小廣場,方便老年人開展廣場舞、健身秧歌、太極拳等文體活動。當地衛生健康部門還舉辦健康大課堂,幫助老年人了解健康知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特定節日,志愿者服務隊還會來到老年人身邊,開展助老服務。此外,各醫養結合機構與膠州市心理康復醫院簽訂心理??坡撁藚f議書,設置心靈港灣,提供針對老年人的心理咨詢服務。
這些醫養融合的舉措,無疑讓農村老年人生活更舒心,讓農村老年人享受溫暖的健康養老服務,拓展了農村老年人健康服務內涵,彰顯了關愛農村老年人的正能量,為各地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樣本。
為了更好地激活農村老年人醫療保健衛生資源,為農村老年人打造最短健康服務圈,做活、做新醫養融合這篇文章,讓農村老年人健健康康地安度晚年,各地都應多向醫養發達的地區學習創新思維,在試點農村醫養融合的基礎上,盡快讓醫養融合在農村遍地開花。
當然,各地各級政府要唱好“主角”,積極應對老齡化社會,出臺政策,加大投入,確保人、財、物、機構到位,更好地統籌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資源,讓更多的農村養老院設立定點衛生室,并通過互聯網助力農村養老服務,確保農村老年人隨時享受便捷低廉的醫療保健及生活照料服務。
同時,各鄉鎮衛生院也要充分正視現有病床利用率不高、有閑置病床的實際情況,開辟新的醫療服務市場,增設養老保健科室,設置老年病區、老年人家庭化病房,“院中有院”,實施醫療養老,這一舉措在一定程度上還能緩解養老機構供不應求,老年患者賴在大中醫院不愿出院的現狀。對轄區內養老福利院不能不聞不問,要主動上門與其建立業務協作機制,隨時為其提供醫療保健及健康檢查服務,為農村老年人增加健康管理服務項目及健康隨訪次數。
另外,要調動現有農村家庭醫生健康管理團隊力量,在村(居)干部的配合下,調查、掌握、登記各村(居)需要“家庭病床服務”的農村老年人清單,然后視病情分類實施“家庭病床服務”,并與其簽訂協議,定時上門實施零距離醫療、護理、康復治療服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