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寫入黨章。這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黨的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的完成,意味著“三農”工作的重心從“脫貧攻堅”轉向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同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值此背景下,在系統分析鄉村振興及其本質的基礎上,對鄉村人才振興的戰略地位及其實現路徑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本質上就是鄉村發展,就是鄉村現代化。正確把握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將其置身于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去考察。
從世界各國現代化歷史看,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鄉村衰落,大量農民涌向城市貧民窟,有的國家甚至造成社會動蕩。我國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吸取和借鑒了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處理城鄉關系的經驗教訓,使城鄉發展實現優勢互補、融合發展。實踐證明,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依據“水桶原理”,鄉村是現代化的短板,鄉村的現代化決定著整個國家現代化的水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依靠農業農村支持,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為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作出了巨大貢獻。當前我國又面臨正確處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新的歷史關口。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就是農村發展不充分。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和處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解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四化同步”,即“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编l村振興作為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總抓手”,直接影響到“四化同步”發展的協調度和發展水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三年多來,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通過踐行“兩山”理論、推進產業綠色化和綠色產業化,加快發展生態農業;通過“互聯網+現代農業”,實現電子商務進農村、為鄉村振興插上信息化翅膀;通過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持續改善社會民生;通過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實現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這些實踐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由此可見,鄉村振興戰略,本質上就是推動農業和農村現代化,不僅關系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而且關系到整個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面實現,關系到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而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全局性和歷史性意義。
二、鄉村人才振興的戰略地位
正確認識和把握鄉村人才振興的戰略地位,是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前提。鄉村人才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這一關鍵地位,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察。
(一)從人的現代化在整個現代化中的地位看鄉村人才振興的戰略地位
社會變化是自古就有的現象。任何社會相對于過去的社會都是現代社會。在啟蒙思想家之前,過去的學者用神意或循環論解釋社會變化,直到18世紀,啟蒙思想家開始用理性的發展作為線索試圖作出全面解釋。19世紀的學者從進化論的原理出發,用生物體的進化比擬社會的進步,試圖尋找出其中的規律。20世紀以后,出現了現代化理論。
那么,如何界定現代化呢?在西方,有“兩分法”和“關鍵項”理論?!皟煞址ā卑熏F代化視為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關鍵項”把現代化視為工業化或合理化。我們認為,現代化指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廣泛應用而導致的社會生產力大發展以及社會結構的根本轉變?,F代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自覺性。不同于近代工業革命之前人類社會自發變化的過程,現代化是一種自覺的行動。這樣,我們就可以把現代化與近代以前的社會變遷區別開來。
第二,科技性?,F代化是以現代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廣泛應用為契機的,也就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及其應用是現代化的實質所在。
第三,整體轉變性?,F代化不僅是科技革命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而且還引起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的根本轉變。
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過程,從生產力發展看,先工業化后信息化;從體制機制看,先商品化后市場化;從空間布局看,先城市化后國際化。我國是后發國家,現代化過程是把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商品化和市場化結合、城市化和國際化結合的。最為典型的是,我國的工業化起飛還沒有完全完成,信息化就已經開始了。另外,從體制機制看,我國從自然經濟、計劃經濟轉向商品經濟的過程中,瞄準市場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發揮后發優勢,把商品化和市場化融合起來推進,這也是改革開放40年我國推進現代化建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現代化是一個整體,涵蓋各個領域,包括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以及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關系的現代化。我們只有從整體的高度將其協調統一起來,才能真正有效地加以推進現代化。同時,在整個現代化系統中,中心是經濟現代化(工業化和信息化),體制機制表現是商品化、市場化,空間表現形式是城市化、國際化。
現代化表現為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互動變遷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國際性、全球性的,動態表現為科技革命引發經濟革命帶動體制機制變革、制度和意識形態相應但不完全對應的變化。
在現代化過程中,人的現代化是整個現代化的本質和關鍵所在?,F代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人的活動過程,離開了人的現代化其它什么現代化都談不上。一方面,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生態文明現代化都需要人力資本予以支撐和保障;另一方面,人的現代化也內在于其它現代化過程之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鄉村振興本質上就是鄉村發展,就是鄉村現代化,表現為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鄉村人才振興本質上就是實現鄉村人的現代化,表現為農民現代化。從人的現代化在現代化過程中的一般地位出發,鄉村人才振興、農民現代化,在整個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本質和關鍵所在。
(二)從“五大振興”的內在聯系看鄉村人才振興的戰略地位
鄉村振興即鄉村的發展和現代化,是一項巨大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工程,主要包括“五大振興”即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多l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也明確,要科學有序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鄉村人才振興,在整個鄉村振興系統工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這一重要戰略地位,是由鄉村人才振興與其它四大振興的內在聯系決定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鄉村人才振興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勞動力和人力資本保障。
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就是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促進農業內部融合、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壯大鄉村產業,擴大農民持續較快增收渠道;構建新型農業生產體系,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實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重大工程,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既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又不能忽視以億計的小農戶和普通農民,發展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和企業經營。誰來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呢?只能依靠各類人才,依靠各類管理人才、生產人才、經營人才。也就是說,鄉村產業振興,要以人才振興為基礎。
其次,鄉村人才振興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組織者和工作對象。
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要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要讓中華優秀文化精髓如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之風在鄉村興盛起來。鄉村文化振興,一方面需要大量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又熟悉現代科學文化的文化工作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以各類人才為工作對象,宣傳、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人才成長發展鑄魂;更需要大批鄉村優秀文化傳承人才、文化產業人才和文化旅游人才??梢?,鄉村人才振興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
第三,鄉村人才振興為鄉村生態振興提供建設者和生態產品供給者。
推動鄉村生態振興,首先要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減量并有效使用農業化學投入物,實現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等資源化利用和農用薄膜回收利用,充分發揮農業特有的生態功能,讓農業成為生態產品的重要供給者。這就需要一批生態環境保護人才,花大氣力做好農民工作,把千千萬萬農民轉變為生態環境保護者和農業生態產品的提供者。推動鄉村生態振興,還需要以綠色發展為引領,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加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強農村污水、垃圾等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完善農村生活設施,補齊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短板,讓鄉村成為生態涵養的主體區。這就需要動員廣大農民群眾積極行動起來,人人爭做發展綠色農業和整治人居環境的建設者。
第四,鄉村人才振興為鄉村組織振興提供各類基層組織人才。
推動鄉村組織振興,一是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需要建設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只有這樣,才能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對鄉村振興的全面領導,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提高鄉村治理能力,讓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能力,確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二是必須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為此,需要加大從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中培養選拔農村黨組織帶頭人力度;加大在青年農民、外出務工人員和婦女中發展黨員力度,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三是必須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規范民主選舉程序。這也需要一批能夠勝任議事、辦事和監事任務、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的村民人才。也就是說,鄉村組織振興要以鄉村人才振興為核心,二者密不可分。
可見,鄉村振興歸根結底都需要各類人才去振興、去推動、去擔當作為、攻堅克難、創新發展。解決人才問題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內在和必然的要求,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三)從鄉村振興人才工作的現狀、問題和挑戰看鄉村人才振興的戰略地位
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戰略地位,也表現在鄉村人才工作的現問題和挑戰之中。長期以來,我國鄉村中青年、優質人才持續外流,人才總量不足、結構失衡、素質偏低、老齡化嚴重等問題較為突出,鄉村人才總體發展水平與鄉村振興的要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國家統計局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31422萬人,其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人員占91.8%,高中或中專的占7.1%,大專及以上的僅占1.2%。人才匱乏、素質不高長期困擾“三農”工作的開展和鄉村社會的發展。
當前,鄉村人才振興存在的問題和主要挑戰:一是相當一些地區村干部年齡老化、結構僵化、青黃不接,村“兩委”副職及委員工資、社保未納入財政預算。二是留守農村勞動力對自身主體地位的認識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存在內生動力不足、基礎條件薄弱、培訓效果不佳等問題。三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用地難、用錢難、用人難“三難”和“小、散、弱”等問題,大宗農產品價格下行與農資、地租、人工等成本剛性上漲并存,導致相當部分經營主體難以為繼。四是“三農”工作隊伍較為薄弱,人員緊缺、知識匱乏、能力不足等問題突出,科技特派員、大學生村官等尚未形成有效服務于“三農”的長效機制。五是盡管多地出臺了關于支持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政策,但由于尚存在一些制度性阻礙,導致“三鄉”主體創業創新積極性不高。
面對當前實際存在的問題和挑戰,要實現鄉村人才振興的宏偉目標,任務光榮而艱巨,更加凸顯出解決人才問題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實現農民富裕、保障農村長治久安和長遠發展的內在必然要求。
三、鄉村人才振興的實現路徑
如何實現鄉村人才振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為此,必須深刻理解“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的重要論斷,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特別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促進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鄉村人才振興的總體要求
首先,要領會和堅持鄉村人才振興的指導思想。
一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二是要堅持和加強黨對鄉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三是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引導城市人才下鄉,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四是健全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強化人才振興保障措施。五是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其次,要明確和緊盯鄉村人才振興的目標任務。到2025年,鄉村人才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鄉村振興各領域人才規模不斷壯大、素質穩步提升、結構持續優化,各類人才支持服務鄉村格局基本形成,鄉村人才初步滿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本需要。
第三,要堅持和遵循鄉村人才振興的工作原則。
堅持加強黨對鄉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貫徹黨管人才原則,將鄉村人才振興納入黨委人才工作總體部署,引導各類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打造一支能夠擔當鄉村振興使命的人才隊伍。
堅持全面培養、分類施策。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全方位培養各類人才,擴大總量、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尊重鄉村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人才,實施差別化政策措施。
堅持多元主體、分工配合。推動政府、培訓機構、企業等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參與鄉村人才培養,解決制約鄉村人才振興的問題,形成工作合力。
堅持廣招英才、高效用才。堅持培養與引進相結合、引才與引智相結合,拓寬鄉村人才來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用好用活人才,為人才干事創業和實現價值提供機會條件,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內在活力。
堅持完善機制、強化保障。深化鄉村人才培養、引進、管理、使用、流動、激勵等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服務鄉村激勵機制,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讓農村的環境留住人。
(二)正確認識“培養誰?”,明確需要加快培養哪些人才
首先,要加快培養農業生產經營人才。包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養,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培育,鼓勵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農村實用人才等創辦領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
其次,加快培養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包括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育、培育鄉村工匠、打造農民工勞務輸出品牌。
第三,加快培養鄉村公共服務人才。包括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加強鄉村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鄉村文化旅游體育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鄉村規劃建設人才隊伍建設。
第四,加快培養鄉村治理人才。包括加強鄉鎮黨政人才隊伍建設;推動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培育計劃、加強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農村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農村法律人才隊伍建設等。
第五,加快培養農業農村科技人才。包括培養農業農村高科技領軍人才、培養農業農村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農業農村科技推廣人才、發展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等。
(三)正確認識“誰來培養?”,充分發揮各類培訓主體作用
首先,要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全面加強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將耕讀教育相關課程作為涉農專業學生必修課。深入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加快培養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提升現有涉農專業,建設一批新興涉農專業。引導綜合性高校拓寬農業傳統學科專業邊界,增設涉農學科專業。加強鄉村振興發展研究院建設,加大涉農專業招生支持力度。加強農林高校網絡培訓教育資源共享,打造實用精品培訓課程體系。
其次,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
加強農村職業院?;A能力建設,優先支持高水平農業高職院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采取校企合作、政府劃撥、整合資源等方式建設一批實習實訓基地。支持職業院校加強涉農專業建設、開發技術研發平臺、開設特色工藝班,培養基層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采取學制教育和專業培訓相結合的模式對農村“兩后生”進行技能培訓。鼓勵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高素質農民、留守婦女等報考高職院校,可適當降低文化素質測試錄取分數線。
第三,依托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培養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
發揮好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分類分級開展“三農”干部培訓。以縣級黨校(行政學校)為主體,加強對村干部、駐村第一書記、基層團組織書記等鄉村干部隊伍的培訓。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模式,將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的教育資源延伸覆蓋至村和社區。
第四,充分發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培訓機構作用。
支持職業院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培訓學校(機構)、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院所等,加強對高素質農民、能工巧匠等本土人才培養。探索建立農民學分銀行,推動農民培訓與職業教育有效銜接。建立政府引導、多元參與的投入機制,將農民教育培訓經費按規定列入各級預算,吸引社會資本投入。
第五,支持企業參與鄉村人才培養。
引導農業企業依托原料基地、產業園區等建設實訓基地,推動和培訓農民應用新技術。鼓勵農業企業依托信息、科技、品牌、資金等優勢,帶動農民創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打造鄉村人才孵化基地。支持農業企業聯合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建設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基地,培育科技創新人才。
(四)正確認識“如何培養?”,明確鄉村體制機制和保障措施
首先,要建立健全鄉村人才振興體制機制。包括:健全農村工作干部培養鍛煉制度、完善鄉村人才培養制度、建立各類人才定期服務鄉村制度、健全鼓勵人才向艱苦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激勵制度、建立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完善鄉村高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建立健全鄉村人才分級分類評價體系、提高鄉村人才服務保障能力等。
其次,要認真落實鄉村人才振興的各項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要將鄉村人才振興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建立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指導、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的鄉村人才振興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二是強化政策保障。加強鄉村人才振興投入保障,支持涉農企業加大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投入。三是搭建鄉村引才聚才平臺。加強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區、農村創業創新園區等平臺建設,完善科技成果轉化、人才獎補等政策,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四是制定鄉村人才專項規劃。探索建立鄉村人才信息庫和需求目錄。五是營造良好環境。完善扶持鄉村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建好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吸引城鄉人才留在農村。
作者:丁文鋒(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理事長),馬景(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秘書長),馬天昊(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副秘書長)